中国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之败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大面积应用以太网逐渐成为主流,1980年9月太网标准出台,与此同时无线网络的应用,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的大量应用也就大大拉动了无线网络的需求。1997年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过了第一个无线局域网的标准:IEEE 802.11(2Mbit/s 工作在2.4GHz)。1999年 又通过了802.11a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5GHz) 和802.11b,物理层补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1996年,美国网络通讯设备厂朗讯(Lucent)发起成立无线以太兼容性联盟(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WECA),着手创立无线网络协议(WLAN),发展起初发展不顺,声势远落蓝芽(Blue-tooth)之后。1999年,WECA更名为Wi-Fi(Wi-Fi Wireless Fi-delity)联盟,Wi-Fi为联盟商标,联盟的目标是:第一,通过鼓励设备制造商在其无线网络产品中使用802.11标准,促进Wi-Fi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第二,将以上技术推广到在家的、SOHO的和在企业上班的用户。第三,测试和认证IEEE802.11 规格为基础的 WLAN 产品的互操性,具体认证工作于2000年开始了。 进入新世纪后无线网络产品开始迅速膨胀,无线网卡几乎成为了笔记本电脑的标配,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无线网络的应用加速。国内的有些地方开始尝试建设无线局域网,这些建设呈现加速的趋势。无线上网正是一场即将到来的“数据革命”,一切通讯的、娱乐的、信息处理的、可以控制和被控制的产品均会纳入这一网络。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移动PC、DC、DV等移动终端正在成为无线联网的大众化产品,甚至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橱具、炊具、家具等原来与网络毫无关联的产品也最终与无线网络联系上。美国《时代周刊》对无线互联作出了如此论断:“我们正处于一场重大的伴随着汽车、电视和计算机而兴起的科技巨变的边缘,它(无线产品)展示了一个信息时代最终的技术突破”。无线网络会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将改变很多我没已经熟知的产品形态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其本身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与其相关的产品以及其辐射作用的派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就更加巨大了。 网络建设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因为网络建设一旦成为社会的现实存在必然会成为很多依赖网络的产品使用的基础。这些依赖网络的产品很多都是通讯类的产品,而通讯传递的信息必然包含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个人等各个方面的秘密。同时通讯网络是一个国家的神经系统,必须尽可能地可靠和牢固,不容易被各种攻击破坏更不能够被其他势力控制。信息微电子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其自身非常复杂,例如现在主流的处理器其内部器件数量均在数亿以上,一个典型的操作系统要有数千万行的代码,这样产品的制造者就很容易植入病毒、木马、后门、逻辑炸弹等等。神经系统的核心不能够为本国势力所掌控这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就没有保障。另一方面IEEE 802.11本身的加密算法也有漏洞,该标准存在身份识别、隐私保护、机密性和数据完整性的先天不足。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数据很容易被其他未经授权者截取、更改,若在该网络上传输带有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的数据,则会十分危险。此外,由于缺少保护屏障,黑客和网络病毒也能轻易对网络进行攻击,使之瘫痪,攻击的频率将远远大于现在通行的有线网络。正因为诸多安全弊端2004的雅典奥运会禁止使用Wi-Fi。 政治上出于对信息安全的考虑,经济上中国政府更是对已经过去的DVD专利的教训记忆犹新。由于DVD的标准是全部是由国外公司制定的,标准的基础就是他们已经申请的专利,自2002年起,国外的四家专利收费集团“3C”(飞利浦、日本索尼、先锋)、“6C”(松下、日立、JVC、三菱、美国时代华纳、东芝)和法国汤姆逊(1C)及EMPEG提出向中国DVD专利收费。仅此中国DVD厂商每年向国外厂商缴纳30多亿元的专利费,超过了中国前10家DVD厂商的年利润之和。仅此DVD一项事件就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已经成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它使得产业利益分配朝先行的跨国公司倾斜,从而让我们使用跨国企业的标准的成本越来越高。与此相随的是,后发企业的低成本制造优势也就完全消失,后发企业的成长空间更加狭小,成长过程更加艰难。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政府开始着手颁布自己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2003年5月12日,由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的无线局域网两项国家标准,由信产部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7月9日,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宣贯会在北京召开,相关领导对两项国家标准的贯彻作了进一步解释;11月2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无线局域网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的公告”;12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2003年第113号公告,2004年6月1日起,对无线局域网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这就是说6月1日反是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的得销售。中国政府考虑到,WAPI的推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来,可以保障中国安全;二来,可以对外来者构成合法壁垒。中国政府可将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协议免费授权本国企业使用、拥有,外国企业要达到中国标准必须自主研发相关技术或同中国指定企业合作。最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在一定保护下加速发展自己的WLAN产业链。 本来国家标准的推行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外国政府不应该说三道四,外国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该无条件遵守,要么就撤出中国市场,可是不尽然。 2004年3月2日,中国国务院两位副总理吴仪和曾培炎收到一封信,要求中国政府在2004年4月下旬华盛顿中美高层会晤之前放弃自己的WAPI标准。该信的落款是美国政府三位内阁首长的亲笔签名: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国务卿鲍威尔和白宫贸易代表佐立克。信中称“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的提出与温家宝总理最近提出的‘解决双边贸易纠纷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的观点背道而驰”,强烈要求中国政府以温家宝总理的谈话精神为依据。此外,该封信件还表示,中国提出的“这些强制性规定违背了中国对WTO的承诺”,强烈要求中国政府重新考虑WAPI强制性标准问题,改变对WAPI国家标准的强硬政策。 如果上面是政府与政府间的对话,尽管内容荒唐但形式上还说得过去,毕竟是二者的行政级别是相近的,形式上是国家与国家间的对话。国家与国家间的对话内容可以没有限制诸如宣战书、最后通牒、断交书等等什么都可以那么一个国家指示另一个国家放弃其标准也算是有先例可查了。但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开历史之先河。 属于Wi-Fi联盟阵营全球最大的无线网络芯片供应商Broadcom首席执行长阿兰·罗斯轻蔑地表示:“我们不会玩他们(中国)的游戏。即使到了只有使用他们的加密技术才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地步,我们现在也不打算承诺照办。”与此同时,负责无线网络系列标准认证的Wi-Fi联盟对中国政府态度更是傲慢强硬,该联盟主席丹尼斯·伊顿(Dennis Eaton)就表现出一种藐视的态度,并放言他还没有注意到其它哪一个国家打算使用WAPI标准。2004年1月,看到不少企业和国家表示支持中国,这位主席改向中国威胁道:如果2004年6月1日之前不能达成妥协的话,Wi-Fi联盟将考虑抵制对华出口Wi-Fi产品。“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Intel在面对WAPI标准时首先表态。2004年3月10日,Intel猛烈攻击WAPI为陈旧技术并且性能糟糕,还警告说,中国科技企业将因此面临在国际市场步履维艰的风险。 一位英特尔发言人说:“经过大量分析后,我们决定不支持WAPI,也不生产任何支持WAPI的产品,”、“WAPI至少比当前技术落后一代以上”。但是当中国有关方面的强硬立场后,Intel的态度也悄悄发生了转变。Intel首席技术官盖尔辛格表示:"WAPI标准的实施将给英特尔公司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我们的迅驰系列产品。到目前为止,英特尔公司还没有公开表态是支持还是反对中国政府颁布的WAPI标准。英特尔需要对这一标准进行仔细评估,就所担忧的问题同中国政府协商。 2004年强制实施WAPI安全标准失败后WAPI联盟便想加速冲击国际标准,一厢情愿地想通过国际标准的既成事实让美国政府话可说,让Wi-Fi联盟无计可施。与此后Wi-Fi联盟也针对其广受非议的安全性问题修改其加密算法,以便使Wi-Fi从这种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IEEE 802.11的i工作组致力于制订被称为IEEE 802.11i的新一代安全标准,这种安全标准为了增强WLAN的数据加密和认证性能,定义了RSN(Robust Security Network)的概念,并且针对WEP加密机制的各种缺陷做了多方面的改进。2004年6月25日 IEEE标准委员会成员在对802.11i最终规范进行投票表决后,通过了这个标准。此后WAPI便是与IEEE 802.11i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面竞争看看是谁最终成为国际标准。 2004年7月,中国向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WAPI的国际标准申请,中国国家团体要求进入一个月快速程序的要求被拒绝,只能适用三个月的评论期。JTC1和SC6于2004年8月2日公布了这个方案,并给予了编号N7506,并在网站上公布,供各国家团体进行3个月的评论,此后个多月美国方面没有作出激烈的反应。早在2003年12月和2004年5月之间,ISO/IEC对美国提交的8802.11标准投票时,中国国家团体投了唯一的一张反对票,并且提议采用中国的WAPI标准机制来替代8802-11中的安全机制。 最后8802-11得以通过(13票赞成,10票弃权,1票反对)。WAPI标准机制的提交正是直指美国的利益,难道美国会对听之任之吗,答案当然不是。到了9月中旬,IEEE通过英国提交其对802.11的安全修正:802.11i,JTC1立即被给予编号(N7537),提交给各国家团体进行1个月的评论,一个月后就会进入6个月的快速程序。随着美国标准的提交,美国利益集团就正式开始了对WAPI的一系列封杀,WAPI便开始迎来了一系列屈辱。几乎就在802.11i提交的同时JTC1秘书处(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在未经任何征兆和征询意见的情况下,突然在网站上撤掉了中国N7506提案,将之定位为“无效”。这也就是说,JTC1未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就单方面地撤销了中国标准提案。也没有任何解释。随后就发生了美国对参加 2004年的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 SC6年会的中国专家拒签1事件,本来该年会定于11月8日~1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举行。中国(国家团体)是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而且因为中国的无线局域网标准(WAPI)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因此打算派出6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然而在递交了签证申请一个月后,离会议开始前三天,中国代表团成员才被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通知面谈。结果是四名技术专家被全部拒绝了签证,理由好像是有移民倾向,只有两名管理人员得到签证。 面对着如此屈辱中国代表进行了强烈地抗争,也许是有于美国方面过于肆无忌惮的胡为,结果反而使美国方面陷于被动局面,使得WAPI出现一线生机。奥兰多会议形成了决议:WAPI提案和11i提案在国际标准组织内独立、并行推进,并且决定2005年2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特别会议,讨论WAPI和11i提案的技术问题。同时SC6 在5年内将不会在美国召开年会。天真的WAPI将希望寄托在随后的法兰克福会议,可是苦等3个月后,WAPI再次被无故撤出国际标准提案。2月21日,会议第一天。会议进入第一项实质议程,即讨论WAPI提案的地位时,JTC1主席詹姆森意外地对大会宣布,“WAPI提案已经被取消,而且至今都不存在。”中国代表团愤然退场抗议,随后向ISO/IECTMB/SMB(国际标准组织ISO/IEC的申诉机构)提起申诉,并要求国际标准组织继续暂停IEEE802.11i标准的投票。同时,声明还应保留在ISO/IEC大会上,提起控诉的权利。“若这两个层次都得不到妥善处理,我方还可以将此事提交WTO上诉。”3月14日,标准工作组某人士如是表示。 此后不久,ISO总部发布通告,决定继续且无限期暂停IEEE802.11i标准的投票,直到相关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ISO/IEC秘书长艾伦布列敦先生为了协调WAPI代表团和IEEE机构双方关系特意组织于5月17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议如期召开,ISO一位官员提出将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和美国无线标准8802.11i合并方案,于是有了北京协调会议。2005年8月12日,为期五天的中国WAPI标准与美国无线标准802.11i文档合并北京协调会议结束。在这次北京协调会中,中美双方各派出了6名技术人员和2名翻译人员出席,其中中方的代表中有3名技术人员来自WAPI技术专利的持有者西电捷通公司,而国际标准组织也有几位官员前来参与并主持会议,结果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WAP)I和(IEEE 802.11i)投票表决,结果是以压倒性的多数否决了中国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标准WAPI成为国际标准的提议,最终批准IEEE 802.11i为更安全无线协议的基础。在投票表决中,有22%的ISO会员支持WAPI,而86%的会员则支持802.11i。1N7904(WAPI)的表决票为30张(赞成8票、反对17票、弃权5票);1N7903(11i)的表决票为31张(赞成24票、反对3票、弃权4票)。针对这一结果2006年4月29日,中国国家成员体正式向ISO/TMB、IEC/SMB和ISO/IEC中央秘书处提交了对IEEE违反规则的申诉文件《不公正的活动,不恰当的过程,不公平的结果:关于WAPI-11i投票过程中违反道德规范和程序规则的报告》。该文件长达38页,其中,仅证据就达49项之多。其中叙述了冗长和激烈的WAPI和11i之争,然后请求“ISO/IEC的领导们,机智且及时的介入,并通过许多手段来确保两个提案公平、顺利的进行。WAPI得以克服种种困难,并与11i在快速流程中获得平等的地位。”到了6月WAPI和11i的投票表决分析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中国派出10人组成的中国国家代表团参加,代表团为此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中方再一次受到了羞辱,会议强行制止了中方代表的发言,中方愤然离开会场。实际上这次分析组会议只是走过场,一切都是为了保IEEE802.11i提案过关。至此802.11i顺利地成为国际标准。至此WAPI和802.11i已经完全结束,中国以后无论以任何理由都不可能再找WiFi的擦。到此无论WAPI的结局如何对今后中国无线局域网的格局都不会再有任何影响,WiFi联盟将继续享有它在这一领域内的绝对话语权。 |